豆類營養豐富,蛋白質含量高,且含有較多的鐵,易爲人體吸收利用,且價格低廉,頗爲消費者歡迎。
但是,豆類中含有抗營養因子,如在制作與食用大豆食品時,不注意消除抗營養因子,就會影響人體健康。大豆中有哪些抗營養成分呢?這便是:
一、胰蛋白酶抑制素。如生黃豆中就含有這種有毒物,它對胃腸有刺激作用,并能抑制體内蛋白酶的正常活性。它耐熱,加高溫煮熟後才能被破壞。若将未煮熟、煮透的大豆吃下肚子,或未煮沸的豆漿喝掉,就會發生中毒症狀,出現嘔吐、惡心、腹瀉等。
二、凝血素。它能凝集動物的紅血球細胞,一般大豆粉中含有大約 3%的凝血素,在人體消化作用下,大部分凝血素雖然會喪失其活性,但仍會有部分殘留,對人體紅血球細胞起着不利的凝聚作用。隻有在加熱時才容易被破壞,故豆類一定要煮熟。在豆類中以生扁豆含這種毒素較多,特别是秋後的扁豆,含這種毒素最多,如誤食未煮熟焖透的扁豆,數小時後就會引起頭暈、頭疼、惡心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。
三、腸胃脹氣因子。在脫脂大豆粉中,它的含量較多,豆粉在加工成濃縮物與分離物後,脹氣因子也就逐步減少,如将豆粉加熱,也會使脹氣因子消滅,因此,不宜未加熱就食用,此外,還有一種過敏因子,它存在于大豆中,特别是新生嬰兒食用的豆奶中,隻有通過加熱才可去除。
此外,大豆食品不同的食用方法,其蛋白質的消化率顯著不同。幹炒大豆常因加熱不夠,半生不熟,消化率一般不超過 50%;煮大豆如煮得不爛,消化率也僅 65%;而将大豆制成豆漿、豆腐、豆腐幹等豆制品,消化率大爲提高,一般豆漿消化率爲 90%,豆腐與豆腐于等豆制品的消化率可達 92~94%。因此,豆類一定要煮熟,切忌夾生食用。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