營養素是指食物内所含的營養物質,包括蛋白質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維生素、礦物質和水。兒童在生長發育階段,身體要不斷長高長大,就需要增加新的細胞,構成這些新細胞的材料就是食物中的營養素。因此,營養素是生長發育不可缺少的的物質。由于兒童生長發育快,新陳代謝旺盛,因此所需各種營養素和熱能相對要比成人多。
蛋白質:母乳喂養的嬰兒,每日每公斤體重需要蛋白質 2.0~2.5 克,牛乳喂養需要 3.0~4.o 克,如果小兒以植物蛋白(黃豆、米面制的代乳品)爲主要食物,則需要蛋白質的量應比人乳或牛乳稍高。一歲以上小兒要靠吃蛋、瘦肉、魚以及豆類食品來補充蛋白質的需要。小兒由蛋白質所供的熱量約占每日總熱量的 15%。脂肪:脂肪的主要功能是供給熱能及脂溶性維生素,防止體熱散失和保護髒器不受損傷。嬰兒每日每公斤體重約需脂肪 4 克,六歲以上的需 3 克。脂肪所供給的熱量約占每日總熱量的 35%,母乳喂養的嬰兒脂肪約占總熱量的 50%。
碳水化合物:在兒童營養中占重要地位,約占每天所需總熱量的 50~60%,供給足夠的碳水化合物,可以減少蛋白質與脂肪的消耗,它又是大腦與神經系統等主要器官的養料,還有強大的去毒與利尿作用。五谷雜糧、蔬菜以及水果等凡是含澱粉或糖較多的食物中,都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。母乳喂養嬰兒,每日每公斤體重約需 12 克,兩歲以上的需 10 克。礦物質:在兒童營養方面關系較大的有鈣、磷、鐵、鈉、鉀、銅、鋅、氟、碘等 9 種。礦物質是構成機體組織與維持機體正常生理活動所必需的物質,如鈣、磷、鎂、氟是骨骼與牙齒的重要部分。鈉、鉀、鈣則是爲細胞内液及問液的重要成分。含鈣、鎂、鈉、鉀較多的食物有豆類、蔬菜、水果、奶類等,稱爲堿性食品;含硫、磷、氟等較多的食品爲糧食、肉、魚、蛋等,稱爲酸性食品。這兩類食品适當配合,在維持人體酸堿平衡上有重要作用。鐵是構成紅血球血紅蛋白的成分之一,缺鐵,血紅蛋白不能合成,會發生缺鐵性貧血;碘是甲狀腺的必要成分,缺碘,會發生甲狀腺腫大;鋅參與胰島素的合成,缺鋅容易引起小兒食欲不振的胃腸道症狀。
維生素: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有機化合物,也是調節生理作用的重要營養素,維生素分爲脂溶性和水溶性兩大類,主要靠食物供給,當人體長期缺乏某種維生素時,就會引起體内代謝的紊亂及維生素缺乏病,從而降低抵抗力,患各種疾病及傳染病。
嬰兒由于喂養不當,飲食失調,造成胃腸功能損傷産生厭食怎麽辦?可服用康胃素、幹酵母、乳酶生、胰酶生;或用中藥如黨參、白術、茯苓、淮山藥、麥芽等調補偏虛症者;以神曲、山植、内金、陳皮、菜服子等來調理、消導偏實症者,以興奮食欲中樞、恢複消化功能。
張貼留言